在长江上游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双重驱动下,西南大学水产学院以“明德博学·知行合一”为院训,通过思政教育铸魂、专业教学强基、科研实践赋能的“多维融合”模式,构建起具有示范意义的水产教育生态体系,每年培养数百名专业人才,成为内陆渔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一、思政教育:从课堂到江河的价值观浸润

学院创新构建“课程思政+实践思政+文化思政”三维育人体系,将长江生态保护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19位教师获评“重庆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4门课程入选重庆市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其中《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理解“饲料安全即食品安全”的产业责任。同时,将“长江禁渔”“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融入专业课程,组织服务团深入三峡库区开展技术帮扶,增强学生责任感。

在实践育人层面,学院牵头组建“乡村振兴党员专家服务团”,带领学生深入三峡库区、武陵山区开展技术帮扶。2023年暑期,30余名研究生在四川宜宾研究院开展冷水鱼养殖调研时,发现当地中华鲟保育存在技术断层,随即联合企业开发出“数字化保育监测系统”,使幼鱼成活率提升22%。该案例被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头版报道,并获评全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奉献奖”。

近五年来,学生团队累计参与长江禁渔巡护、乡村产业规划等志愿服务2.3万人次,相关资政报告被农业农村部采纳8篇,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二、专业教学:以赛促创的卓越人才培养范式

作为国家一流水产专业建设单位,学院构建了“理论教学—虚拟仿真—产业实战”三级能力进阶体系。

学院将国家级科研项目成果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如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学》中引入“银鲫雌核发育机制”“全雌鳜单细胞图谱”等最新研究,由课题负责人直接授课,确保内容与国际前沿接轨;开发“科研论文进课堂”计划,精选教师发表的SCI一区论文(如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机制、锰基纳米农药抗病毒研究)作为案例,引导学生剖析实验设计逻辑,培养科研思维;构建“虚拟仿真+实地操作”双平台,通过“长江流域鱼类行为虚拟系统”模拟生态场景,结合重庆现代水产科技示范园的实地教学,强化学生对增养殖技术、病害防控等核心知识的应用能力;同时,与企业共建动态课程库,根据行业需求实时更新饲料配方、智慧渔业装备等模块,确保专业知识与产业实践同频共振。

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学院建成240㎡院级公共研究平台,开发出“长江流域鱼类行为虚拟仿真系统”等数字化教学资源12套。2024年,水产养殖学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为全国首个获此认证的水产类本科专业。

重点抓好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积极发动学生参加创新类比赛。近三年,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水族箱造景大赛、水产类创新实践能力大赛中斩获特等奖6项、金奖12项,2023年更以唯一西部高校身份夺得“欧倍尔杯”首届大赛团体特等奖。“比赛不是终点,而是产业创新的起点。”指导教师何文平教授透露,2025年第三届南部区赛中,学生团队针对华南地区罗非鱼养殖痛点,研发出“低蛋白高淀粉饲料配方”,经企业验证可使养殖成本降低18%。该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与广东海大集团达成技术转让意向。

三、科研实践:顶天立地的创新生态链

聚焦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战略,学院牵头组建“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水生生物保护研究中心”,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产业应用”全链条创新体系。2024年度获批1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其中面上项目12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立项直接经费979万元,项目数量与经费均创历史新高,涵盖水产种质资源保护、生态养殖模式、水产品加工等领域,为区域渔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值得注意的是,78%的获批人员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彰显学院科研队伍的年轻化与活力。

2025年3月,李云教授团队在《Aquaculture》(中科院一区)发表首张鳜鱼卵巢单细胞图谱,揭示全雌鳜育种关键基因,为鱼类性别调控机制研究提供新范式。本科生廖子怡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发表关于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发现IV型菌毛分泌蛋白TapQ在细菌运动性、粘附性及毒力中的核心作用,为水产疫苗开发提供新靶点。

值得关注的是,西南大学水产学院科研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近三年授权专利32项,其中“全雌鳜苗种规模化生产技术”以1200万元实现成果转化,创西南地区水产领域单笔技术交易纪录。

从课堂到江河,从实验室到养殖场,西南大学水产学院以“四维融合”模式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发展之路。在这里,每一尾鱼的游动都承载着生态保护的使命,每一粒饲料的配比都蕴含着科技创新的智慧,每一份志愿服务的付出都折射出强农兴农的担当。这所长江畔的水产教育重镇,正以昂扬姿态书写着新时代“渔业强国”的壮丽篇章!

西南大学水产学院  孙彤辰)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