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厉彦林先生作品有感系列之九

作者:康有乐

最近精读了厉彦林老师的作品《齐风淄火》、《沂蒙壮歌》,还有散文集《地气》。读罢掩书喟叹,厉老师的书,不仅是书架上的常备书,更是我们应当必备的枕边书。厉老师对故乡沂蒙山的真挚情感,对祖国浓厚的家国深情,是爱国主义的具象化。他这种热爱家乡,尊重历史,以史为鉴的家国情怀值得我们深学细悟。

厉老师反复说过“故土情节,是流淌在我们血液和灵魂中的DNA。”

在他的散文和诗歌中,处处流露出对家乡山水的浓厚感情,崇尚大自然的天然之美。多年来,他的作品一直扎根于“沂蒙山”这片沃土。这个课题内涵深刻,博大精深,让任何一个先贤古人都描绘不尽。比如杜甫写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句诗里蕴含了诗人对故土多少沉重的思念和牵挂而厉彦林老师笔下的乡愁、乡恋、乡梦、望乡、归乡......,让多少焦渴的心灵享受到绵延甘露的温暖和滋养,还有无尽的感动和怀念。大地母亲的深恩,使人类世世代代繁衍不息;淳朴的山村母亲浓烈的爱,让子女泪湿衣襟,永世感怀。在厉老师的笔下,这亘古不变的DNA,是我们人生终极的灵魂,始终存活绵绵的文字和记忆里。他用深情的诗句讴歌家乡。在这块熟悉的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滚打过,村头巷尾还残留着我们粗劣、放肆的呼喊声,打闹声。我们离开故乡的时候,没有带走一把土、一件农具,只是揣着一摞记忆的相册和厚厚的账本。真正想缩短自己与村庄的距离时,其实村庄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村庄的风物,村里人的风俗习惯和那些显得落后的思维定势,时常让我们寡言少语、缄口难言。故乡既让我们亲近,又让我们陌生,所有宝贵的东西,都埋藏和囤积在灵魂深处。这样既热爱又失落的感觉,成了诗人心头一道隐秘的疤痕。

厉老师反复说过“父爱母恩,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

厉老师用最饱含深情的语言来描绘伟大的父爱——高山仰止;最诚挚优美的语言来赞美母爱——润物无声。他在《回家吃顿娘做的饭》中写道:“我在外工作近30年,每次回老家,爹总是早早跑到集市上买回各种各样的还沾着泥土、露水的蔬菜、水果。娘总会做上满满一桌子饭菜,还反复地劝说:‘外边的饭不如家里的香,多吃点,多吃点。’岁月沧桑,地老天荒。一年年走过来,我和几个妹妹都长大了,爹娘也被岁月催老了。我深深地感到,只要献给爹娘一句温馨的问候,一个甜美的微笑,冷清的院子里会立刻温暖起来,平淡的日子会顿感五彩缤纷。”

为了生存,我们总习惯于步履蹒跚,四处奔波,却忘记了父亲母亲已经渐渐衰老,但不管我们有多忙,一定不要忘记常常回家看看。看看父亲的脊梁是否变得更佝偻,母亲的白发是否像云朵落在山丘上。作为儿女,节假日回家看看,是一次幸福而快乐的旅行,是对逝去青春的怀念和追溯,更是对父母的感恩。这份爱源自于父慈母爱,源自于我们和父母之间的血脉深情。偶尔回家给父母做一顿饭,那是对养育之恩的一种淳朴的表达,消除城市的烦恼,和人世的纷争。读读厉老师的散文,感受到来自诗人淳朴的情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感恩之心得到高度升华!

厉老师还反复的说过“ 沂蒙山是一片红色热土,更是充满希望、成就梦想的土地。”

厉老师不吝以最优美的语言来讴歌自己的故乡,以最动人的文字来描绘脚下这片热土,以最诚挚感人的情感来感恩先辈的付出,感恩新时代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普通人。是党的英明领导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是厚重的历史积淀让沂蒙人民知足和感恩。厉老师在《沂蒙壮歌》里用最美好的语言来礼赞沂蒙精神。不忘过去血雨腥风的历史,深刻牢记并且把沂蒙精神发扬广大;不负当下,勇于开拓,在沂蒙这片沃土上写出激励人心的华章。“将忠心、爱心、匠心,镌刻在沂蒙大地上———我写《沂蒙壮歌》”。这就是一位伟大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他的文章既有文学性,又有思想性,表现出一个成熟作家的心胸和博大情怀。当我们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厉老师的诗文中的真、善、美,当我们在他妙笔生花的文字间穿行的时候,仿佛化身为一只蝴蝶,心灵和精神也变得芳香和宁静,我们的生命也变得圣洁和从容,我们的爱国情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在他的文章里,礼赞“沂蒙精神”,希望我们世世代代沂蒙山人永远记得,是老一辈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是一代代朴素的沂蒙山人民用孱弱的肩膀和身躯,高高捧起共产主义的历史丰碑!所以厉老师在宣传和弘扬红色“沂蒙精神”上功不可没

最后,他还反复的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他也用诗歌和散文来讴歌家国情怀,表达对家乡、对祖国最深切的眷恋,让读者热泪盈眶,内心升腾起豪迈的爱国情怀。所以说,厉老师用生花妙笔写活了这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博大的热土,他让全中国人民记得,沂蒙老区的巨大贡献,也让红色“沂蒙精神”赋予新时代伟大的历史使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作为一位耳熟能详的优秀作家,更是一名忠诚的共产党员,不忘国耻,心怀感恩,守正创新,深耕乡土文学,为新中国的文学事业添砖加瓦,立新功。这才不愧为沂蒙山最优秀的儿子,当之无愧的沂蒙赤子。

返回
顶部